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竞技宝JJB新闻资讯
N竞技宝JJB新闻资讯

竞技宝JJb提名2022年度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候选成果公示 食品领域有27项

发布时间:2023-12-01 22:12:07 | 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食品资讯食品科技提名2022年度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候选成果公示 食品领域有27项

  核心提示:9月29日,新疆自治区科技厅对提名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候选成果进行公示,其中, 食品领域有27项,包括发明奖候选成果 1项,进步奖候选成果26项。

  9月29日,新疆自治区科技厅对提名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候选成果进行公示,其中, 食品领域有27项,包括发明奖候选成果1项,进步奖候选成果26项。

  彬(完成单位:新疆裕民天鼎红花油有限公司,工作单位:新疆天鼎红花油有限公司);

  该项目主要通过应用独创、自有的冷榨、冷炼、冷滤、冷藏技术提取精制红花籽油,开发出新产品---冷榨有机红花籽油,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8%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1%以上。

  1、采用天然红花籽为原料,通过低温冷榨调质法结合离心分离提取天然红花籽油的技术。采用低温冷榨技术提取红花籽油,选取较温和的低温调质工艺参数,采取冷榨优化组合,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合离心分离技术对红花籽油进行精制制备。确定中试生产中制备红花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

  2、采用天然红花籽油为原料,通过精制技术及大分子截留法冷冻膜分离纯化红花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工艺技术。采用低温法冷冻、冷炼技术富集红花籽油不饱和脂肪酸,选取较稳定的低温冷炼工艺参数,采取精滤优化组合,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合冷冻膜分离技术对红花籽油进行精制制备。确定中试生产中制备红花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

  3、采用天然红花籽油为样本,通过充氮低温储存及净化车间灌装,和苯板保温工艺技术。用冷藏法储存天然红花籽油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获得发明专利两项:红花籽油冷榨制油方法0.3;红花籽油精炼方法0.X技术经济指标:

  1、技术指标:冷榨技术提油离心分离得到品质优良的有机红花籽油,提取率75.86%,有效成分提取率为98.76%;经过冷炼技术进行降温制备,天然有机红花籽油饱和脂浑化、脂化冷结率达到91.6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3.28%;充氮低温储存制备的有机红花籽油冷藏3600h上升了0.0165%,过氧化值上升了0.0166%,几乎无变化。显著提高了产品技术水平及附加值。

  2、经济指标:2019年-2021年累积新增产值4368万元、新增利税191万元;前三年平均新增产值1456万元、新增利税63万元。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冷榨有机红花籽油技术应用推广到新疆宏展特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宏展公司在红花黄色素提取生产过程中,借鉴该成果中低温膜过滤技术,通过温度调节、精滤压力、膜材配比等工艺参数的优化及应用,改善了原有红花黄色素提取工艺,提高了红花黄色素提取率和纯化率。累积生产红花黄色素5.6吨,实现产值840万元,实现利润176.4万元,累积新增收购红花丝原料60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940万元。平均每年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户平均增收约2000元。通过红花籽的加工,有效延长了红花产业链,形成红花产业集群效应。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红花种植产能,带动更多的农户进行红花种植。预计新增红花种植面积30万亩,新增种植户10000户,每亩每年可给农业生产者增加收入达到500元以上竞技宝JJb。

  针对新疆绵羊种质资源利用率低、育种技术落后现状,围绕绵羊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创新,历时16年研究创建了新疆绵羊基因组大数据库和基因挖掘技术平台,发现和鉴定了一批重要性状相关的新基因和分子标记;研发了绵羊高效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创制了性状突出的绵羊新种质;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开展绵羊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建立了双肌型育种核心群,改良哈萨克羊40余万只,为绵羊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新种质资源。

  1、创建了绵羊基因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建立了首个新疆绵羊全基因组SNP和重测序数据库,为遗传资源评估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数据资源;联合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绵羊高密度SNP芯片,改变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2、发掘了一批与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和标记。发现和鉴定了与绵羊尾椎数、胸椎数、脂肪沉积、肌肉生长、体格大小等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记。其中与尾椎数相关的TBXT、胸椎数相关的VNTR、尾脂相关的PDGFD、背膘厚相关的FFAR2、毛囊发育与毛发类型相关的IRF2BP2、角相关的RXFP2、毛色相关的KIT等标记已开始用于相关性状选择,为遗传机理解析和目标性状选育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

  3、突破了精准编辑技术难点,建立了绵羊高效基因编辑技术体系。获得8种基因的原代基因编辑羊109只,平均编辑效率达到40.8%;通过添加促同源重组化合物和改进ssODN设计,显著提高了MMEJ/HDR精准编辑效率,达到平均38.2%的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绵羊上实现多基因同时编辑,双基因编辑效率38.9%,三基因编辑效率12.1%,首次获得了一次编辑4个基因的基因编辑羊,突破了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瓶颈。

  4、创制了一批有育种价值的基因编辑羊种质资源。对控制绵羊尾椎数的TBXT基因进行编辑获得世界首个基因编辑短尾绵羊;首次实现基因编辑改变绵羊毛色和毛色图案,为毛色育种和研究毛色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材料;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羊毛长度和产量分别比野生型提高18.8%和30.3%,高繁殖力FecB基因编辑杂合型母羊产羔率达到171%,为培育优质高产细毛羊创制了新种质资源;对有突出性状表现的5种基因编辑羊进行扩繁,建立了共计455只个体的国内最大基因编辑羊育种资源群。

  5、利用双肌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了肉用性状突出的“双肌型”育种核心群,核心群8月龄平均胴体重比哈萨克羊提高11.5%,屠宰率提高3.9%,尾脂减少89.9%;近三年在伊犁6个县推广双肌基因导入杂交改良哈萨克羊41.39万只,新增效益1.342亿元,促进了农牧民和养殖企业增收。

  项目发掘新基因和标记64个,创制新种质8个,获国际发明专利1个,中国发明专利10个,软件著作权1个,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4篇,他引221次。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报告并被新华社、央视、人民网、、镜报等媒体报道。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新疆天鹰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农垦科学院生 物技术研究所;

  于伯成;丁红;王桥江;王亮;刘恒德; 肖英;王建设;张智猛;买买提托合 提苏来曼;

  新疆有四千万亩左右的耕地适宜种植花生。本项目针对新疆地区存在花生优良品种缺乏,花生栽培技术落后,气候干旱、土壤盐碱对花生生长发育不利等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以下突破性成果:

  1、认定“花小宝23号”、“花小宝25号”和“花育33号”3个丰产抗逆的花生品种,产量较新疆地区传统品种提高10~30%。依据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筛选出“远杂9847”、“花育33号”、“花育31号”和“花育17号”4个适宜果林间种植的花生品种,为新疆林果业基地果林间种植花生奠定了良好的品种基础。

  2、阐明了一些控制花生产量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鉴定出与多粒荚性状相关的17个加性QTL和43个上位性QTL,发现对多粒荚性状而言,上位性效应比加性效应作用更强,筛选出与花生多粒荚性状相关的2个主效QTL。鉴定出控制花生开花集中度的15个QTL。鉴定出与花生初花期性状相关的12个加性QTL和35对上位性QTL。

  3、阐明了花生对干旱、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明确了抗旱性花生品种增加40cm以下土壤根系,调节根系空间构型分布以适应土壤水分亏缺情况。花生盐敏感时期在萌发出苗阶段,各生育时期耐盐能力强弱顺序为:结荚期花针期幼苗期。研究得出土壤含盐量越高,其种子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更高的结论。

  4、依托认定的丰产抗逆品种,集成了“选种、控水、补肥”为关键技术的花生单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明确了花生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水肥用量。将品种与栽培因素结合,通过研究不同拥土方式、种植点与树干距离不同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建立了果林间花生起垄覆膜高产抗逆栽培技术模式,将良种良法结合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5、创建集成了以“高产抗逆品种筛选、单作膜下滴灌肥水高效利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果林间作花生起垄覆膜高产栽培”为关键的花生高产抗逆栽培技术模式,获得百亩连片花生平均亩产679.39kg的高产,第二年,重复性创造了748.40kg/mu的高产,实现了逆境条件下新疆花生高产高效生产的突破。

  项目组历经十多年攻关,认定花生品种3个,获得品种推广权3项,筛选出4个适宜果林间种植的花生品种,获得自治区专家顾问团委员会决策研究与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取得花生食用油商标1个。依托项目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6篇,编写《新疆花生栽培》著作一部。累计推广花生新品种、新技术25.33万亩,荚果一般亩产量450~520kg,累计新增花生荚果5.02万吨,新增工农业利润12.51亿元,为促进新疆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项目对绵羊的泌乳、生长发育和繁殖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分析结果指导了生产;获得了一批与上述优良生产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或分子标记,提高了肉羊优良生产性状的利用开发水平。

  项目在国内首次科学系统地测定分析了小尾寒羊和湖羊在产后2个月关键泌乳期的泌乳规律,绘制了泌乳曲线;确定湖羊的泌乳性能优于小尾寒羊;首次确定BMPR-1B和PRLR基因可以预测小尾寒羊的泌乳量大小。挖掘了PRL、PRLR和BMPR-IB等与泌乳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及标记,为绵羊高泌乳性状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系统地测定了放牧的阿勒泰羊和舍饲的陶赛特羊的体重和体尺性状,获得和分析了不同饲喂条件下绵羊的增重曲线和生长发育性状规律。首次确定微卫星CSSM18,MNS19A,BDKRB标记是陶赛特羊快速增重的分子标记,Myf5基因是影响阿勒泰羊早期生长发育快的功能基因,为绵羊高产肉力品种分子育种提供了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

  获得了一批与阿勒泰羊、洼地绵羊、多浪羊及哈萨克斯坦的奥尔达巴斯羊、卡拉库尔羊等绵羊品种高产羔率相关的功能基因及SNP位点。首次确定BMP15、FecB、NCOA1和ESR基因是阿勒泰羊、洼地绵羊、多浪羊、奥尔达巴斯羊和卡拉库尔羊的高产羔率的功能基因,为分子遗传标记和基因组选择培育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奠定了基础。

  依据湖羊泌乳性能优于小尾寒羊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大力宣传和推荐湖羊为规模化养殖的多胎羊首选品种,当前全疆湖羊存栏量达到400万只左右;以喀什地区为例,湖羊的养殖规模从2015年的5万只增加到2021年的80万只,目前湖羊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2年底存栏量达到120万只左右,为多胎羊产业的迅猛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做出了贡献。依据多胎羊泌乳规律的分析结果,制定了羔羊1周开始补饲,2个月断奶的科学方案,使得多胎羔羊的成活率显著上升;母羊2个月断奶快速恢复,实现了两年三产高效繁育;依据放牧羊和舍饲羊的生长发育规律分析结果,确定了最佳羔羊出栏时间,平均减少1个月,增加了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在麦盖提县三个规模化湖羊和多浪羊养殖场,进行了多胎基因选择、泌乳、生长发育规律及高效繁育技术的集成及应用,建立了多胎羊规模化高效养殖模式,大幅度增加了养羊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导湖羊、小尾寒羊、多浪羊规模化养殖及育肥企业,显著地增加了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累计为应用企业新增效益11600万元,喀什湖羊存栏量新增75万只,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依据查新结果,本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示范国内未见相似报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4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收录3篇),培养硕士5名,举办绵羊养殖技术培训班40余场,为养殖企业培养技术人员40余人,培训专业技术及养殖从业人员共计4000余人次。

  中粮屯河种业有限公司;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植 物保护研究所;

  一、主要技术内容:加工番茄是新疆主要特色作物之一,新疆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加工番茄生长,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了全国80%以上。但国内产业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品种培育方面: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造成料酱比高;②差异化品种有待于提高;③广适机采品种少,一直受限于美国进口品种。2.良繁种方面:

  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3.配套栽培技术方面:机械化程度低,移栽效率低、成本高、整地铺膜技术不配套,机采质量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公司牵头相关单位组成“差异化加工番茄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项目攻关组,从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创建与完善等方面历经8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完善的加工番茄育种技术体系,引进和创制番茄种质资源2000余份,其中核心材料125份。研发并推广加工番茄新品种8个,覆盖早中晚各个熟期,解决了机采广适性品种少,且兼顾丰产、固形物含量高、集中成熟、耐贮运性好等优点,有效替代了美国品种。2.首次创新出耐瘠薄、抗逆性强的品种屯河306,适合做冷破酱和生产风味好的番茄粉且综合性状优良。3.首次培育出低酸品种屯河316,部分替代了国外低酸品种的应用。4.首次成功利用番茄雄性不育制种的方法制种。5.大量推广经创新改造的中耕碎土机、移栽机和采收机,解决移栽效率低、成本高、整地铺膜技术不配套,机采质量差等问题。

  二、授权专利情况:1.发明专利:利用番茄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方法(CN8.5);2.实用新型专利:番茄采收机喂料分离装置(CN3.4),番茄采收机割台(CN9.8)。

  三、技术经济指标:选育的新品种固形物含量5.0-5.4%,较老品种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产量平均8.5/亩吨以上,较老品种提高500kg/亩以上。高效关键栽培技术:改造采收机12台,作业面积累计15万亩;引进中耕碎土机16台,已作业面积8万亩。

  四、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近三年累计推广新品种60.53万亩,产量较老品种增产0.5吨/亩以上,原料新增利润10895万元。固形物较老品种提高0.3个以上,为工厂节约原料成本17472万元。通过大量引进机械中耕碎土,技术改造采收机,全面覆盖加工番茄种植区作业面积,有效解决番茄田间土块大、番茄原料泥沙含量高等问题竞技宝JJb,并解决移栽效率低、成本高、整地铺膜技术不配套,机采质量差等问题;利用番茄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方法,累计在甘肃某繁种公司制种300多亩。

  本项目获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8项,专利4个,制定了技术标准1个,发表论文8篇。

  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塔城地区丰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缺乏高效育种技术,强筋小麦品种缺乏、产量低、产业化不足等问题,在集成创新诱变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础上,定向选择优质、高产等性状,育成高产优质强筋、中强筋、中筋多类型春小麦新品种 14 个,实现了优质和高产协同改良,2005 年以来累计推广 1692.63 万亩,育成品种近三年种植面积占新疆春麦面积的 65.99%。新增社会经济效益 24.96 亿元。

  以提高育种成效为核心,改良小麦产量和品质为目标,发掘(应用)产量、品质、抗病等性状分子标记,集成创立低剂量辐射诱变、麦谷蛋白亚基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 4 项,引进国外种质资源 5000 多份,鉴定后 1300 多份种质进入新疆小麦种质资源库。鉴选出多类优异种质 1029 份,创制高产优质多抗早熟等优异小麦新种质 332 个,为新疆高产优质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奠定技术和种质资源基础。

  (2)以创制新种质和集成育种技术为基础,选育出优质强筋、中强筋等多类型高产春小麦品种 14 个,3 个品种实现产量和品质双突破,解决了强筋品种不足和类型单一的问题,其中优质强筋品种新春 37 号实现新疆春小麦第三次品种更新换代,为新疆春小麦提质增效提供品种保障。

  育成强筋品种 4 个、中强筋品种 5 个、中筋品种 5 个。其中新春 17 号、新春 26 号、新春 37 号和新春 44 号先后成为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分别为 620.7 万亩、345.22 万亩、501.86 万亩和 158.15 万亩。新春 26 号、新春 37 号和新春 44 号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超越原主栽品种新春 6 号(中筋),产量和品质取得双突破,是当前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新疆春小麦审定品种的对照品种、“一主一辅”主推品种,新疆面粉企业配麦配粉的主要优质强筋春小麦品种,其中新春 37 号 2019 至 2021 年连续 3 年年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是目前新疆种植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实现了新疆春小麦第三次品种更新换代。

  (3)创建了新品种配套高产保优生产技术,实现了高产优质,创造了优质强筋春小麦的全国高产新纪录(亩产 708.5 公斤)。新品种及其高产保优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由北疆平原区扩展到新疆春麦种植全区,显著提高了冷凉高海拔区域的小麦品质,推动了新疆春小麦产业的发展。

  2005 年以来,育成品种累计推广 1692.63 万亩,其中近三年推广面积 625.83 万亩,约占春小麦种植面积 65.99%,平均增产 13.9%,推广新技术 318.6 万亩。新增经济效益 24.96 亿元。

  获得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植物新品种权 5 项,制定地方标准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40 篇,其中 SCI 论文 5 篇,参编译著 2 部,引用频次 220 次。培养博士 2 人。举办各类培训活动等 347 场次,培训技术人员 504 人次,培训种植大户(农民)10961 人次,印发资料 13.64 万份。

  种业作为农业“芯片”、粮食安全“根基”的作用愈加凸显。种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高效的品种管理做支撑,而准确描述品种并辨别其真实身份尤为重要。从国际上来看,很多国家或组织将可区别性(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测试(简称 DUS 测试)引入品种管理系统。我国于 1997 年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1999 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同样采用了 DUS 测试进行品种描述和评价。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新《种子法》的颁布实施,DUS 测试已经从最初仅作为品种权实质审查的重要步骤,逐渐应用在品种审定、登记、市场监管等种业管理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本课题组基于新疆农业植物品种 DUS 测试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按照“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的总体思路,利用丰富的、多源的农作物田间测量数据,以 UPOV 技术文件为指导,以 UPOV 测试指南或 UPOV 成员国测试指南为参考基础,结合我国植物资源特征特性进行表型性状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农业植物品种 DUS 测试指南,填补了我国 DUS 测试行业标准的空白。

  研究了新疆特色植物分子检测标准并构建了指纹数据库。采用表型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制定了新疆特色作物分子鉴定方法,为品种鉴定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推动 DUS 测试的学科向前发展,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充分利用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新疆特色农业植物资源优势,制定了西瓜、甜瓜、小黑麦、黑麦、鹰嘴豆、无花果、红花和棉花等 8 个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已颁布实施,为上述植物种属开展 DUS 测试提供技术依据。

  (2)首次将 SSR 分子鉴定技术应用于西瓜 DUS 测试,制定了西瓜品种鉴定技术规程 SSR 分子标记法(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公布了 28 对西瓜 SSR 引物。筛选出甜瓜 SSR 引物 26对、小黑麦 SSR 引物 30 对、海岛棉 SSR 引物 40 对、红花 SSR 引物 35 对,可有效实现作物品种的真实性、特异性身份鉴定,为新品种登记、新品种保护及司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3)构建了新疆生态区农作物 DUS 测试表型数据库,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补充和完善我国甘新区玉米、棉花、小麦和水稻等 DUS 测试表型数据库,使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审定或登记技术依据,保护和促进了新疆乃至全国的新品种自主创新和商业育种工作,规范了种业市场秩序。

  (4)集成 DNA 分子指纹数据、田间表型数据筛选近似品种技术,构建“DNA 分子指纹数据”+“田间表型数据”筛选近似品种新模式,提高近似品种筛选精准度,减少田间鉴定种植的近似品种数量,节约资源投入,为疑似实质性派生品种提出预警,同时也为新品种审定、登记、新品种保护及司提供技术支撑。

  办公室;特克斯县鑫新果品蔬菜专 业合作社;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 扎齐牛录乡雀尔盘村草莓专业合

  焦子伟;郭岩彬;林;王勇;朱法 辉;陈晓露;玛依热木赫则木;

  新疆伊犁州直设施农业种植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但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面临栽培技术滞后、产品质量和品质下降等因素制约了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基于此,项目组开展系统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掌握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栽培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筛选出防治瓜蚜的物理植保液、1.5%除虫菊素水乳剂、7.5%鱼藤酮水乳剂、0.6%苦参碱水剂等5种药剂和灰霉病的生防菌株1个;明确温室有机番茄、草莓等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时间与危害程度,制定《温室有机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3项,在察布查尔县建立温室果蔬有机生产基地。

  2.明析植物促生菌促生机理,开发出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栽培的新型生物菌肥。明确PQQ作为GDH的辅酶共同参与了水生拉恩氏菌HX2的葡萄糖、木糖、D-甘露醇、D-甘露糖、乳糖、蔗糖的溶磷代谢;HX2菌株溶解矿质磷的主要机制是产有机酸,PQQ在HX2菌株产酸溶磷起着关键性调控作用。PQQ可作为促生因子和IAA,共同参与了HX2菌株对增加植株生物量,提高植株营养的摄入等起到关键调控作用。优化生物有机精肥工艺配方,制定《生物有机精肥》企业标准1项,年产6000吨生物有机精肥加工能力。

  3.开展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栽培的昆虫授粉技术研究与应用。明确地熊蜂对温室草莓、番茄授粉行为,以及其对番茄营养品质影响,建立地熊蜂访花生产番茄货架期模型,提高番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采用线粒体基因组单分子测序技术对新疆伊犁新发现的蜂种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伊犁特有蜂种线bp的环状分子,增加一种高效授粉蜂种。获得《便携式授粉蜂箱》专利1件,制定《温室草莓昆虫授粉技术规程》等4项,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4.进行设施农业蛹虫草菌株选育优化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掌握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关系,筛选蛹虫草菌株不同遗传型交配组合15个,建立蛹虫草交配型菌种资源库。优化蛹虫草人工栽培配方,制定《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等2项,建立了8座(50亩)温室蛹虫草人工栽培基地。

  5.建立了伊犁州直设施农业果蔬提质增效关键栽培技术体系,出版《绿色设施农业及新疆伊犁绿色食品蔬菜栽培实践》著作1部,制定《绿色食品温室草莓栽培技术规程》等7项,获得绿色食品7种,建立以伊宁市托格拉克乡、特克斯县蒙古乡、察布查尔县孙扎齐牛录乡等为核心的绿色有机设施农业示范区,推广7670座,计21910亩,以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栽培模式替代粗放型常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并在伊犁州直进行了示范应用。

  项目组历经9年攻关研究,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1部,授权专利7件(发明专利1件),制定地方标准17项,认证绿色食品7个。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累计推广7678座,计21960亩,新增总产值15020.4万元,新增纯收入7180.9万元。

  竞技宝JJb

  林果业是新疆“十四五”重点发展十大产业之一,是我区发展乡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腐烂病是危害果树和防护林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果园损失在30%以上,严重在80%以上,甚至毁园,是新疆林果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和防护林安全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针对新疆果树、防护林腐烂病病原不清、分布危害不明、缺乏高效的检测技术,病害流行及传播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现有的以化学农药为主防治技术防效偏低,生产上急需绿色高效的防控技术的现状。项目依托国家、自治区和兵团省部级多项项目,历时10年联合攻关,主要完成单位包括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塔里木大学农学院、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4家疆内外优秀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提出了以“区域协同,知彼巧防”为指导思想,以“早预警,整体防,阻侵入,控残体,绿色长效”为技术核心,构建了“快速检测、整体防控和绿色长效”“三位一体”的林果腐烂病绿色防控关键新技术,覆盖果园及其防护林的整体防控技术体系。通过该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实现了果品提质增效,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加果农收入,提升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了新疆林果行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区林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项目取得以下原创成果:

  1.开展了苹果、香梨、核桃、农田防护林(新疆杨,箭杆杨、柳树、榆树、胡杨)等18种新疆果树和防护林腐烂病的病原研究;分离和鉴定共有8种病原菌,其中V.mali(无性型:C.mali)是危害新疆果树腐烂病的主要种,V.sordida(无性型:C.chrysosperma)是危害新疆防护林的主要种;首次发现报道世界新纪录寄主病害1种,国内新纪录寄主病害3种,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林果腐烂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明确了新疆同一生态区域特色果树与防护林之间腐烂病菌存在交互侵染的现象,提出同域不同寄主的腐烂病整体防控新策略。

  3.创建了针对新疆果树和防护林4种主要腐烂病菌的PCR快速检测技术1项,检测时间仅为1~3小时,检测灵敏度可达10pg/mL;为果树腐烂病早期诊断和精准、绿色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4.创新了适合新疆果树和防护林腐烂病的集“快速检测、整体防控和绿色长效”“三位一体”的林果腐烂病绿色防控关键新技术。筛选出高效生防菌和高效低毒农药配伍,研发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林果腐烂病的综合技术,减少化学药量30%以上,对果树及其防护林整体防控。累计示范推广超过80万亩,新增产值超过3亿元,实现了防治技术精准、高效的突破,减少化学药量30%以上,显著提升了新疆林果腐烂病的绿色防控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5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布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培训技术骨干2000余人次,农民11200余人次。

  根据博州特色作物生产实际和布局特点,从种子、生产技术等环节下功夫,科学布局,注重突出地域优势、区域特色,按照“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及时总结、适度推广”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抓订单、上规模,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作物,围绕枸杞、香紫苏、籽用西葫芦、甜叶菊、芝麻、黑木耳等特色农作物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基地,推广主栽品种、精量穴播、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适期早播、机播机收等关键技术,充分挖掘特色作物增产潜力,提升各特色作物品质,增加特色作物效益,集成组装配套机械化播种、植保、水肥一体及收获的农技轻简化栽培模式。农牧民特色作物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逐年提升,全州建成了枸杞、芝麻、香紫苏、黑木耳等特色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促使博州特色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需求型、质量效益型转变。特色农作物的种植经营由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占主导地位,带动分散小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订单农业,实现企业农民的双赢,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年来种植特色作物140.26万亩,其中食葵47.43万亩,亩效益在962.5元,较玉米(玉米纯效益550元/亩)纯增收19446.3万元;甜菜10.32万亩,亩效益1225元,较玉米增收6966万元;香紫苏0.85万亩,亩效益在650元,较玉米增收85万元;枸杞12.66万亩,亩效益在1500元,较棉花增收12660万元(棉花纯效益500元/亩);籽用西葫芦0.5万亩,亩效益在1500元,较棉花增收500万元;芝麻0.1万亩,亩效益在1500元,较棉花增收100万元;加工辣椒0.3万亩,亩效益在1000元,较棉花增收150万元;甜叶菊0.1万亩,亩效益在1275元,较棉花增收77.5万元,谷子0.13万亩,亩效益800元,较棉花增收39万元;黑木耳150万袋,纯收益为300万元,特色作物三年累积增收40323.8万元。

  开发了富硒黑木耳、枸杞、黑小麦食品及林下种植黑木耳、羊肚菌、杨树菇等试验示范,林下种植模式给种植户增加收入的同时,利用和保护了温泉县丰富的河谷林资源,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香紫苏生产基地的建成不仅给种植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拉动了当地富裕劳动力的再就业,且增加了旅游创收的双层效益;同时开展了芝麻、香紫苏、籽用西葫芦、谷子等作物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综合防控,肥料和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了0.3%和0.5%;开展专题农民技术培训、特色作物田间管理现场会57场次2400余人,发表论文10篇;完善芝麻、香紫苏、甜叶菊、谷子、黑木耳、食葵、籽用西葫芦、线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刘易;杨茹薇;冯怀章;李广悦;赵亮; 廖华俊;沈洪飞;李江涛;任永红;

  项目针对新疆马铃薯缺乏优质加工品种、种薯繁育体系不完善、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马铃薯增产增效生产技术不配套、病害绿色防控意识薄弱、加工关键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本研究团队开展马铃薯育种、种植到加工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以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围绕资源保存技术,种薯质量检测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害绿色防治及生物农药创新技术、多次采收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淀粉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加工废料技术的研究,在全疆进行示范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了我区马铃薯种植水平和效益,创新了产品加工技术工艺,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实属产业急需。在科研、推广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形成了特色,为我区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是充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马铃薯主粮化等利好政策的有利措施,项目组承担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项目11项,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引进国内外马铃薯资源240份,通过筛选审定加工品种大西洋,首次筛选出中度耐盐品种4个、耐荫品种2个、耐旱品种5个、抗病品种1个,为新疆不同马铃薯栽培模式持续发展提供种质保障,有效解决我区缺乏优质专用品种的现状。创新延长马铃薯脱毒苗保存技术及大棚多次采收高产栽培技术,年生产脱毒苗2213万株、原原种3220万粒、原种16600吨,向全疆提供优质脱毒种薯。

  2.首次开展马铃薯生物蛋白质农药研究与应用,拓展了新型生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免疫诱抗+土壤健康+根际健康”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系统研究并集成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亩产3174-4636.5kg,商品率86.4%,施肥量减少15.3%,防效77.2%以上,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有效提高了品质及产量,应用前景广阔。

  3.研发马铃薯加工及加工废料再利用技术新工艺,利用循环式清洗技术及真空转鼓滤液水静态回收方法,显著提高产品商品率、清洁效率、降低加工成本,优化加工废料工艺参数,明确复混液体肥料技术标准和方法,为新疆马铃薯加工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研发高品质马铃薯淀粉、生粉、液体有机肥、颗粒有机肥等系列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择。

  项目成果历时6年,完成品种审定1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5项,标准1项,出版论著2部,申请商标2个,发表论文39篇。近三年累计推广品种及技术面积达58.8万亩,增效18603万元,培训人员6074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带动了项目区企业成果转化及农民增产增收。项目组获“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突出贡献企业”等认定,并搭建“中亚马铃薯产业发展交流平台”,显著提升了马铃薯整体种植水平,促进了区域内交流合作。

  该成果对提升我区马铃薯产业化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头作用。

  建勋;卡那提沙力克;郭同军;罗永 明;王铁男;张志军;苏玲玲;秦荣艳;

  我国尚未建立起肉羊的精准饲养技术体系,配制饲料配方参照或套用国外NRC(2007)和英国的AFRC(1993)推荐的标准,“洋”标准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亟需制定属于我国的肉羊饲养标准,通过饲草料资源挖掘与组合配伍技术、肉羊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肉羊精准饲喂技术体系。

  1、以肉用绵羊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基础性研究,获得了肉用绵羊的营养需要参数,研究制定适宜于新疆乃至我国的《肉用绵羊日营养需要量》(饲养标准),建立了新疆首个肉羊饲养标准(DB65/T4244-2019)。

  2、对新疆肉羊饲草料采集和营养成分检测的基础上,开展代谢能和代谢蛋白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新疆肉羊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涵盖118种饲草料的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

  3、针对新疆大宗蛋白饲料棉籽粕,通过重组棉铃虫CPR、CRP6AE12基因、毕赤酵母异源共表达棉铃虫细胞色素酶,发现并获取了具有棉酚降解活性的酶蛋白CPR-CYP6AE12(棉酚降解酶),并建立了棉籽粕降酚工艺(棉酚脱毒率达89%以上);筛选获得嗜酸乳杆菌、热带假丝酵母ZD-3等发酵棉籽粕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工艺参数。

  4、开展番茄渣与麦秸、玉米秆、全株秸玉米、棉籽壳等混贮发酵技术研究;系统评价了番茄渣对肉羊生长、生理和代谢的影响,确定番茄渣占肉羊日粮20-40%为宜,筛选和制定了肉羊优化日粮配方。

  5、开展木屑菌糠菌酶协同固体发酵技术研究,筛选出发酵菌酶组合,确定发酵的工艺参数,发酵菌糠NDF降低18%以上,在肉羊日粮中添加12%,降低饲料投入成本8%以上。

  6、开展棉秆、玉米秸、小麦秸等与苜蓿草配伍技术究,确定苜蓿草与其他粗饲料按1:3比例配伍,正组合效应突出,开发肉羊低苜蓿饲料配方。

  7、以沙棘枝叶、沙棘黄酮、紫花苜蓿黄酮为原料,研究了对肉羊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提示了沙棘黄酮通过调节p-AMPK-PPA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从而降低肌肉中脂肪的含量的作用机理,开发沙棘黄酮复合调控剂。

  8、针对冬季绵羊寒冷激条件下,开展肉羊抗冷应激调控剂(沙棘叶粉、氯化铵、胍基乙酸等)研究,评价调控剂对绵羊生产性能和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究对缓解绵羊寒冷应激的作用效果和机理,开发出肉羊抗冷应激调控剂。

  9、以新疆盐碱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角草提取物对肉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发现添加盐角草提取物有助于降低绵羊料重比、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改善羊肉品质,以日粮中添加0.6%盐角草效果较好。

  研究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192021年,据估算,累计间接经济效益达30亿元,其中近3年经济效益达20亿元,出具《成果应用证明》的企业和地区的产值超6亿元。项目成果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了我区肉羊产业的发展。

  农业科学院;新疆帕戈郎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 研究所;新疆阿尔曼食品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新疆米兰食品开发有限 公司;新疆华凌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戚晨晨;张春晖;陈国辉;李艳杰;张 婷;李君明;孟新涛;王晓芸;阿不都 维力阿不都尔尼;王珲;李侠;卢卫 东;

  我国预制食品行业在供需两端的刺激下,得以不断发展。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域食品特色凸显。但长期以来,如何解决和提高加工原料品种适应性,提升品质鉴别技术,控制贮藏、流通过程中微生物滋生和品质劣变,提升工业化配套技术支撑能力成为制约新疆特色预制食品实现产品提档、产业升级的主要技术难题。鉴于此,项目组联合新疆重点食品加工企业、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历经10年的产学研技术研制,形成如下成果:

  1.创制了新疆特色预制禽类食品预冷减菌技术,发明了畜禽肉加工贮运损耗控制技术与装备,解决了保鲜贮运技术落后、产品品质劣变问题。胴体表面菌落总数由5.2降至3.18lg(CFU)/cm2,在-6~-12℃可贮藏84-168d并符合一级鲜肉标准;解冻时间较自然解冻缩短了1/3,解冻汁液损失率降低4.18%;解冻损失由6~8%降低到2%以下。

  2.选育了加工番茄专用型优良新品种,采用低温加工技术,开发了系列番茄产品;深度挖掘新疆特色乳酸菌资源,研制出优异乳酸菌定向发酵果蔬新产品。利用遗传技术,结合分子标记和常规育种技术,创制适合新疆地区番茄精深加工制品的优良资源材料。利用低温加工技术解决因受热时间长造成的产品风味、色泽及营养成分流失的问题。立足新疆资源分离出24株乳酸菌,其中3株应用于发酵蔬菜产品中,所得发酵蔬菜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由传统自然发酵的2.63下降到0.81mg/kg,生物胺含量由19.36下降到3.19mg/kg,提升了食用安全性。

  3.基于中央厨房新疆特色预制主食、糕点关键技术创制及产业化生产。针对馕产品口感单一,营养成分缺乏、贮存期品质劣变等问题,开发了全麦馕、鹰嘴豆馕产品。确定了速食风干肉抓饭制作工艺。形成了特色主食规模化生产标准与操作规程。突破了传统切糕的熬制生产工艺,实现了烘焙类干果切糕的工业化生产。

  4.构建了新疆及中亚区域特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开发了新疆及中亚区域特色食品数据库和质量可追溯平台。开发了“知识图库、营养品质、风味特征、质量安全”的四位一体数据库平台。构建了新疆羊肉特征风味指纹图谱和番茄、辣椒等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项目获得知识产权共22件,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件、植物新品种权3个;鉴定新产品3个;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10篇,EI9篇;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7项。

  项目成果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巴州等地,湖南、内蒙古、哈萨克斯坦国、吉尔吉斯坦国、俄罗斯等得到转化应用,近三年新增产值47.54亿元,创汇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其中2021年直接新增产值22.26亿元,辐射带动近20亿元,占2021年新疆食品制造业总产值147亿。近三年,新增就业3000余人,累计培训2.12万人次,带动种植、养殖农户3000余户。

  乌鲁木齐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畜牧兽医站;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畜牧兽医站;乌鲁木齐县畜牧兽医站;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以及多种动物共同患的人畜共患病。布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还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新疆养殖业规模不断增加,牛羊存栏量达5千万头/只,牛羊布病随之呈快速回升态势,为防控牛羊布病,我们经过10年研究与推广,形成如下成果:

  1.研究了牛羊布病的免疫、样品采集、疫情处置、荧光偏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养殖场所消毒、疫区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消毒、手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理等10项防控技术的新疆地方标准,发布并在全疆推广应用。

  2.开展全疆牛羊和乌鲁木齐犬的布病基线调查,全面掌握了布病流行背景资料,制定了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并在全疆实施。

  3.开展了牛羊布鲁氏菌疫苗REV-1、A19、M5、S2等4种不同种类、5种不同接种方式、3种不同免疫剂量、2种不同免疫次数、针对2种不同饲养方式、4种不同畜种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有效性评估,制定牛羊布病合理的免疫方案并推广应用。

  4.实施了布病、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联合分针免疫羊的试验,开展布病和口蹄疫牛联合分针免疫试验,效果良好,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减少了对家畜的应激反应。

  5.建立了家畜布病动力学模型。基于指数平滑法对羊布病预测分析。利用Holt双参数指数平滑法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两年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布病的中长期规划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进行了人与家畜布病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6.通过对流通环节牛羊布病的调查。分析流通环节家畜布病流行趋势和传入风险,流通环节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养殖环节,流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是布病传播扩散的最大威胁。

  7.开展牛布鲁氏菌A19号疫苗免疫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比较,为免疫牛布病净化检测方法选择提供依据。先用iELISA或FPA或RBT初筛,再用cELISA或SAT确诊,进而对确诊为阳性牛的拭子或奶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核酸。

  8.对牛羊肉、奶供应链的养殖、屠宰、运输、贮藏、销售等环节进行布鲁氏菌检测,摸清牛羊肉、奶供应链各环节中布鲁氏菌的污染现状,并进行风险评估,研究制定了牛羊产品中布鲁氏菌污染的综合防控策略并推广。

  9.以A19和M5号疫苗菌株为基础,开展了布病手卫生免疫消毒效果和药敏试验,为布病消毒提供科学的方案提供技术依据。

  11.发布10个地方标准,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2项,发表科技论文27篇,论著6项,培养研究生1人。

  12.项目在全疆11个地州应用,推广规模2亿头/只,培训人员10万人次,宣传100万人次,提高了牛羊布病防控技术水平和群众知晓率,保障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节约未发生布病疫情的经济效益12亿元左右,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主要技术内容:公司利用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黑枸杞、沙棘小次果为原料,采用超声波低温回流萃取技术、膜组合技术澄清及浓缩技术、低温干燥等技术,提取黑枸杞及沙棘有效成分,全程控温60摄氏度以下,克服有机溶剂萃取结晶技术造成的耗能高、环境污染问题,针对传统离心技术、板框过滤技术澄清效果不佳和加热浓缩技术有效成分破坏严重等问题,解决传统煎煮法造成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提取量低下和澄清、浓缩和高温下黄酮类物质氧化和以前热干燥技术对产品成分破坏严重,复溶效果不佳等问题。保留了原料营养成分的香气,经有机调配,互补各自的营养及口感。实现技术研究及其放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品质,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授权专利情况:截至目前已申请专利13项,授权9项技术经济指标:技术:本产品黑枸杞沙棘速溶粉含有茶粉颗粒10?m,溶解度98%,速溶茶粉含总黄酮(以芦丁计g/100g)0.3、维生素C含量11.9mg/100g、植物粗多糖6g/100g、花色苷100g;口感细腻,香味醇厚;体现了黑枸杞、沙棘的营养价值。经查新报告显示,填补了同类产品中的一项空白。在项目实施中申请专利6项,获得自治区新产品鉴定证书,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经济: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50万元,其中:设计、土建及辅助工程等300万元;设备购置费150万元(含安装费),流动资产投资50万元。项目在实施中年产黑枸杞沙棘速溶粉产品(120000盒),产值300万元;年销售85000盒收入:214.67万元,利税:68.93万元,利润率25%以上。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黑枸杞沙棘速溶粉系列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公司重视广告宣传每年向市场投入15万元促销活动,并加入网销平台8家,建立销售网点147家,企业销售量逐年增长。在销售收入达到380万元、盈利115万元,企业处于盈利。通过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获得很好的效果和消费群体,未来会处于朝阳之路。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等内容:公司通过利用特色原料,利用技术集成,开发和实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及推广,该项目技术集成创新,保证了产品质量,提升了产品品质。目前公司已将低温提取技术推广到部分企业应用效果显著。该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它结合膳食营养调配,制备出的黑枸杞沙棘速溶粉营养价值高,有助于身体健康绿色产品。即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延伸了新疆农林副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从而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历来原料种植加工销售难的问题。项目实施带动县域周边农业增产3万亩左右,提高农户收入3000元以上。在项目实施中安排了11人就业,季节时安排临时用工60人以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50人以上,对解决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起到了重要的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院玛纳斯农业试验站;新疆九圣禾农业技术研究院有 限公司;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 与农业节水研究所;

  2022年新疆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超过90万亩,年产玉米种子超3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制种玉米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户致富增收。

  现有的玉米品种存在良莠不齐、抗病性差、机收损失率大等问题。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方面的薄弱环节在于机械化去雄和机械化收获。机械收获对种皮造成损伤和漏种,同时,品种、种植模式、株行距和种植标准的不一致给机械化收获造成困难。在去雄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制种玉米的品种差异对机械的适应性不同,种植模式的不统一,水肥管理不均衡造成玉米长势不均匀,导致当地制种玉米的去雄依旧是以人工操作方式为主。随着劳动力的逐年短缺,种植制种玉米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在抽雄、联合收获环节)用工多且劳务资金大,制约了制种玉米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亟需加快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引进先进实用、操作简便的机械设备,同时形成适宜于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配套栽培技术,这是制种玉米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016年起项目组在产学研多方技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为目标,开展了制种玉米优良品种筛选、优质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品种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3个专题的研究与示范,对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进行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配套,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推广,实现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带动新疆制种玉米产业健康发展。(1)关键技术与创新点:①筛选抗病性强、适宜全程机械化品种,建立品种鉴定与评价技术和制种玉米品种溯源技术,保证种子纯度与质量。②优化水肥精准调控技术,解决了制约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管理中去雄和采收两项关键问题,形成配套的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及制种玉米产量品质,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2)项目执行期间筛选制种玉米优良品种11个;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5个、企业标准3个;发表论文5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开展线余场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及农民3万多人次,印发培训教材5万多份。(3)建立制种玉米示范区5个,累计示范推广89.29万亩,推广制种玉米品种6个,6个品种覆盖率占推广区域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的50%以上,推广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占推广区域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的60%以上;平均每亩增产增收232元,机械去雄节本50元/亩,机械采收节本100元/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26亿元,累计节支6702.87万元,累积节本增收共2.93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中集成创新的成果及产业化技术是当前生产一线急需的,研究成果将对新疆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

  新疆是我国甜菜主要种植区,年种植甜菜面积100万亩,约占中国甜菜糖产量的45%,新疆甜菜生产规模和效率在我国具有明显的领先地位。同时,甜菜区域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已在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塔额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多个生态区形成了甜菜产业集群,甜菜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带动当地人员就业、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种植制度变革,新疆甜菜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甜菜生产也面临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新疆水资源严重紧缺,甜菜耗水与水资源紧张的供需矛盾日益明显,研发甜菜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是甜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二)随着甜菜种植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滴灌技术的普及,但与之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滞后,严重制约了新疆甜菜高产和稳产;(三)是新疆甜菜病虫害的危害日趋严重,褐斑病、旋幽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部分爆发成灾,产量和经济损失严重;(四)是重大外来物种甜菜孢囊线虫入侵新疆甜菜,局部区域暴发成灾,严重威胁新疆甜菜生产安全。针对新疆高效甜菜耕作制度缺乏与病虫害危害日趋严重制约了新疆甜菜高效绿色生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组自2011年以来开展联合攻关。取得的创新点如下:

  一、首次探明甜菜产量与含糖率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响应规律;明确了滴灌条件下甜菜不同生育期耗水特性及需水规律;建立了滴灌条件下甜菜高产高糖最佳水肥管理模式,为水肥精准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二、明确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甜菜合理群体密度;研发了甜菜保苗壮苗技术、机艺融合栽培技术,建立了适宜新疆绿洲生态区甜菜高密度全程机械化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三、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重大危险性入侵病害甜菜孢囊线虫发生与危害,明确了其适生范围、风险等级和成灾机制;开发了快速、简便的分子检测技术。

  四、明确了新疆甜菜有害生物种类、分布与危害特点;摸清甜菜褐斑病、旋幽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发生或流行规律,研发并集成甜菜主要有害生物高效绿色防控技术。

  五、优化集成甜菜高密度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水肥减量增效技术、有害生物监测与检测技术、品种抗性分析、生物防治,灯光诱杀,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技术,构建“新疆甜菜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体系”。

  本成果在全疆建立了11个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201.31万亩,示范区农药减量30%以上,节水10%,节肥15%至25%,挽回损失15%以上,甜菜孢囊线%,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累计新增利润38969.88万元,累计挽回损失11690.96万元。

  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计算机软件权2项;发布地方标准10项,编写著作3本,发表论文40篇(SCI3篇,硕士论文1篇)。

  新疆农业大学;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 司;巴州果特丽果业技术服务专业 合作社;

  柴仲平;张峰;范燕敏;盛建东;玉 素甫江玉素音;陈波浪;王心歌;覃 伟明;张丽;

  项目针对香梨生产中土壤肥力主控因素不明、营养需求规律不清,营养失调严重、持续生产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开展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机制、果树营养规律与施肥参数、产量与品质调控、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等方面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库尔勒市香梨园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编制肥力等级和养分丰缺分布图;利用生物黑炭和羊粪进行土壤地力提升试验,提出生物黑炭和羊粪配施的地力提升解决方案。

  (2)开展肥料田间试验,整体挖掘获取生物量,揭示香梨养分吸收规律,形成1000kg香梨吸收氮(N)7.52kg、磷(P2O5)9.83kg和钾(K2O)7.29kg,氮、磷、钾当季利用率24.02%、9.56%和110.42%;用数码相机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获取香梨植株形状参数,分析植株形状参数与其生物量关系,建立植株生物量图像估测模型,破解了多年生果树生物量及养分吸收量无损估测的技术难题。

  (3)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构建不同树龄香梨DRIS营养诊断指标,确定DRIS诊断需肥顺序,建立香梨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体系;用光谱仪测定叶片光谱反射率,分析叶片养分含量与光谱参数之间关系,建立香梨叶片全量氮、磷、钾含量的最优估测模型。

  (4)开展养分元素、生长调节剂调控试验,香梨产量效应N>K>P,以产量为目标,推荐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280-330、250-300和50-60kg/hm2;果实品质(还原糖、Vc)效应K>P>N,以品质为目标,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300-375、300-375和67.5-75.0kg/hm2;喷施PBO浓度300倍液效果最佳,较对照提高坐果率8.84%、产量63.41%和果实还原糖含量22.22%。

  (5)采用15N和13C示踪技术,明确香梨坐果期、膨果期、成熟期氮利用率为7.38%、17.17%和20.19%;生育期叶和果实竞争同化物能力较强,高氮导致光合产物在叶片富集和分配,中氮更利于光合产物向果实转移,促进高产;建立以产量为目标的碳、氮耦合关系,提出理论最佳施氮(N)量300-323kg/hm2。

  (6)利用梨园土壤养分数据,采用目标产量法制定香梨专用肥配方,形成惠森生物有机肥和坤奇尔生物菌肥2个产品;基于Web服务共享技术研发库尔勒香梨施肥管理系统。

  项目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1项,地方标准1项,商品肥2类,发表论文55篇;成果登记2项;在库尔勒市推广示范45000亩,现场培训53次,培训科技人员260人次,果农3505人次;香梨园平均单产增长20%以上,果实商品率提高5.6%。肥料利用率提高5%-10%,生产成本降低5%-10%。3年累计节支3837万元,新增利润35198万元。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和田地区畜牧技术推广站;喀什地区畜牧工作站;新疆津垦奥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 械化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

  竞技宝JJb

  杨会国;冯东河;张莉;冯斌;夏俊;刘 黎;肖国亮;王权锋;张杰;魏华;路立 里;李亮;

  新疆农区多胎羊产业起步晚,经过多轮发展,因设施不科学、设备不配套、技术不过关等因素影响,均处于小规模试点性养殖,2017年之前,社会层面给出的结论“养不成养不好养不活”。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为有效探索贫困户增收新途径,科研团队在和田地区开展了农户多胎羊试点性养殖,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农户参与养积极性明显高涨。2018年,当地政府将多胎羊产业列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全力推进,助推农区多胎羊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本项目针对多胎羊养殖中存在的优质种源供给不足、设施设备不配套、养殖关键技术滞后、产业扶贫成效不显著等问题,历时5年多时间,围绕集约化规模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产业提质增效模式、科研创新与生产服务保障3大任务开展研究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

  (1)研究建立农区多胎羊集约化规模养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发出南疆羊舍建设技术方案,研制出特大型羊场中央厨房和配套新设备,为实现精细化饲养和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集成建立集约化规模养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综合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支撑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种源体系基本形成;研制出粪污收储新工艺,有效解决了规模养殖中清粪难的问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竞技宝JJb。通过该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养殖条件下年产羔率达到260.87%,断奶羔羊成活率达到95.51%,45-60日龄羔羊断奶体重达到17.02kg,整齐度达到95.71%,生产母羊死淘率由12%降至8%,年供种能力达到25万余只。

  (2)构建了农户多胎羊适度规模庭院养殖提质增效新模式。探索建立产业发展模式6个,构建起农户多胎羊适度规模庭院养殖提质增效新模式,农户年产羔率达到200.79%以上,断奶羔羊成活率达到85.97%以上,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3)搭建了农区多胎羊产业科研创新与生产服务保障新平台。多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建立了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全产业链闭合式生产服务、实用实效技能型人才培训三大平台,确保创新成果持续供给、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和实用实效人才持续输出,为助力农区多胎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项目获授权专利26件,软件著作权10项,标准12项,论文16篇(SCI2篇),2项技术由自治区畜牧兽医印发全疆推广,5种产业发展模式由和田地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全地区推广。

  本项目配套技术在和田、喀什两个地区20个县市推广,2021年多胎羊存栏规模达到287.33万只。2019年-2021年出栏羊1408.88万只,总产值1883509.50万元,新增利润331079.55万元,带动39.34万户农户;节省开支51929.20万元。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显著。

  项目技术成熟,难度与工作量特别大,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显著,应用价值重大,项目整体达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园 艺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西平;吴久赟;查倩;姜建福;钟海 霞;任红松;刘国宏;张付春;伍新宇;

  新疆是中国葡萄传统的优势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葡萄产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支柱产业,对巩固拓展新疆的脱贫攻坚成果与边疆稳固安全发挥重要意义。然而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新疆葡萄产区极端干旱和高温问题尤为突出,严重时葡萄减产损失20%~30%,严重制约新疆葡萄产业的发展。针对新疆葡萄产业面临的抗逆品种缺乏、抗逆机理研究不足及抗逆栽培技术不完善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本项目系统整合国内葡萄研究优势团队,围绕新疆葡萄抗旱耐热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历时11年攻关,挖掘了葡萄抗旱耐热优异的种质和关键基因,揭示葡萄抗旱耐热机理,集成创建抗旱耐热关键栽培技术,为新疆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

  1、首次系统开展了葡萄种质资源的抗旱耐热性评价和品种区划研究,构建了葡萄抗旱耐热的分级评价方法,通过对556份葡萄种质资源的抗旱和耐热性综合评价,筛选到波尔莱特、巨峰、SO4和河岸4号等抗旱、耐热种质资源100份;基于GIS技术绘制了新疆干热特征气候图和葡萄产区空间分布图,提出了品种区划建议,为优化新疆葡萄区域布局和生产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2、创建了葡萄抗旱耐热基因筛选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挖掘鉴定了抗旱耐热关键基因21个(8个抗旱关键基因、13个耐热关键基因);构建了抗旱耐热遗传群体,解析了葡萄抗旱耐热关键基因功能,首次发现了增强葡萄耐热性的关键调控途径VvbZIP60s-VvHSP83,揭示了葡萄响应干旱和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创制了一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抗逆葡萄新种质材料,带动了我国园艺作物利用基因组发掘抗逆等重要性状关键基因研究的发展。

  3、集成创建了葡萄抗旱耐热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微环境调控、调亏灌溉、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较常规灌水量减少33%情况下,保证了葡萄产量和品质;通过改良“V”型叶幕整形、延缓叶片衰老、抗性砧木嫁接、科学施肥等多项抗逆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显著增加了植株的抗旱耐热能力,提高了葡萄产量和品质(单株增产1.57~2.15kg,商品率提高10%~15%);发掘的抗旱耐热品种及创建的抗旱耐热关键栽培技术在吐哈盆地、环塔里木盆地产区示范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项目完成成果登记1项,非主要农作物(葡萄)品种登记1个,授权专利17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36篇(SCI/EI收录19篇),发布地方标准5项,培养博士3人,硕士4人,累计培训7.2万人次。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吐鲁番市、哈密市、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等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8个,近3年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约71.36万亩,新增利润23612.46万元,促进了新疆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阿克苏地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安排部署,依托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丰富,林果种植面积达450万亩的资源禀赋,以每年修剪的80多万吨果枝条为基础,为地区发展黑木耳产业提供了前提。为推动地区黑木耳产业落地见效,本项目以浙江援疆提供的优质黑木耳菌种为基础,利用地区每年修剪后的废弃果枝(苹果、红枣、核桃等)来生产黑木耳菌棒,在南疆设施拱棚条件下,开展“节水保湿、遮阳控温”为核心的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废弃果树枝条-黑木耳生产-菌肥还田-农产品提质增效的生态高效生产模式。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逐步优化栽培技术、管理模式和生产架构等环节,形成了本土化的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和初具规模的高效生态生产模式。

  一、技术创新内容:(一)创建了南疆设施拱棚条件下“节水保湿、遮阳控温”黑木耳栽培模式。通过在新和县、阿克苏市分别开展遮荫地(宽幅林地)、遮阳网(薄膜)覆盖大棚、吊带大棚三种出耳场所对比试验,确定了适合阿克苏地区黑木耳生产种植模式为拱棚设施和宽幅林下两种生产模式。(二)制定完善了适合阿克苏本土化的黑木耳种植生产技术模式。通过生产实践和示范跟踪验证,并结合阿克苏地区气候条件和生产状况,探索制定出适合阿克苏地区的黑木耳生产技术模式和管理办法,规范了阿克苏地区黑木耳生产基地和拱棚框架结构的建设标准,制定了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三)首创南疆地区黑木耳高效利用生产生态模式。通过废弃林果枝条-黑木耳生产-废旧菌棒-有机肥还田的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实践应用,规范完善黑木耳高效生产生态利用模式。利用本地区450余万林果资源,由菌棒厂采用废弃果树枝条制作成菌棒原料生产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完毕,再对废旧菌棒进行料袋分离,制作农家肥还田,形成完整的清洁生态利用模式。(四)建立菌棒厂+贫困户+基地+农技人员管理服务机制。在阿克苏地区规划建成集中连片的87个黑木耳生产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采用“生产基地定点干部+固定喷淋工”定点定人式服务模式,落实定点服务干部135人,贫困户农民喷淋工355人,对黑木耳生产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二、技术创新成果:制订发布地方标准1套,出版软著1项,发布论文8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9年新疆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2019年南疆四地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

  三、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2019年-2021年项目实施以来阿克苏地区推广黑木耳种植生产总产值达1.5亿元。其中阿克苏地区7县2市累计推广种植黑木耳3123.57万棒,覆盖全地区202个贫困村,辐射带动贫困户14904户,黑木耳总产1360.2吨,种植经济效益达8067.22万元;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黑木耳制棒、收购销售累计生产产值达7000万元。

  蔡军社;赵荣华;白世践;户金鸽;陈 光;古丽加汗克热木;李超;

  葡萄产业是吐哈盆地的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之一,种植面积约73.1万亩。本项目针对产区葡萄病虫害频发、品种结构单一、生产成本增加问题,在国家项目“南疆综合试验站”及自治区项目“吐鲁番无核白葡萄果实腐烂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和“优良鲜食葡萄品种和砧木的引进及资源圃建设”的共同资助下,开展适合本区种植的优质葡萄新品种引进筛选、病虫害防治、节本栽培示范及应用推广。历时13年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并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我区葡萄栽培技术研究水平,对推动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科技创新如下:

  1.率先筛选出适宜吐哈盆地种植的鲜食葡萄品种4个,并制定发布了地方技术标准4项,登记了2项软件著作权,丰富了当地鲜食葡萄市场;筛选出适宜吐哈极端气候的耐热砧木品种2个(BRNo.2和京3309)和抗盐碱砧木品种2个(5A和抗砧3号),填补了新疆葡萄抗盐碱和耐热砧木空白;利用砧穗组合技术,解决了疆内酿酒葡萄自根苗适应性差、成龄慢的问题,缩短了葡萄生产周期,拓宽了适于新疆吐哈盆地生态条件的葡萄优质品种选择范围。

  2.最早在疆内建立了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搭建了葡萄病虫害监测数据库,首次研究了吐哈盆地果实腐烂病发生规律,揭示引起果实腐烂病的真菌孢子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发集成了吐哈盆地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理化诱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为核心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制定并发布了地方防治技术标准4项,为葡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率先构建了吐哈盆地葡萄规范化防治技术体系,为政府、种植户提供预警和病情、虫情处置方案,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对吐哈葡萄产业的威胁。通过此项技术,白粉病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仅有1.67%,病情指数0.67,比对照区发病率降低了48.33%,病情指数降低了75.02;叶蝉发生高峰期时为害率为13.41%,比对照降低了63.85%;瘿螨的防效可达到100%,且第二年不危害果园。

  3.开创了国内“倾斜式顺架龙干+V+水平叶幕”栽培新模式,获批专利1项,据国家领先水平;研发的极端干旱区酿酒葡萄灌溉装置,丰富了浇灌方式,提升了当地葡萄的综合品质,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通过此项技术使果实提前成熟10-15d,提高了果实固酸比,平均售价提高了42.86%,降低白粉病发病率65.07%,生产成本减少15%左右,总体经济效益提高33.67%,减少用水量30%-40%,减少浇水用工量50%,实现省力优质高效栽培。

  项目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鲜食葡萄品种4个,耐热砧木2个,耐盐碱砧木2个,获批实用专利6项,软著2个,制定地方标准8项;累计在吐哈盆地推广葡萄栽培新技术24.46万亩,实现新增经济效益28674.64万元。

  新疆林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伊犁琨源农林开 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第六师林业工作管理站;

  宋锋惠;王贵禧;史彦江;尚尔烈;马 庆华;罗达;卢明艳;赵善超;张立宇; 赵天田;吴正保;潘越;

  榛子为榛科榛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是国际畅销名贵干果,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大果榛子是我国自主选育的栽培种,抗逆性强、管理简单和经济效益显著。2001年起在全国推广应用,与全国同步,新疆林科院榛子团队率先引进大果榛子开展区域试验,在生长适应性、种植范围和丰产性等方面取得突破,显现在干旱区新疆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针对新疆退耕地、沙荒地、砾质戈壁和盐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缺少适宜生态经济树种的现实问题,榛子团队持续开展良种选育、分子生物学、高效栽培和良种苗木培育等重点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系列重大创新。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开创了榛子在干旱区种植的先河,为世界榛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种植区域。选育的大果榛子良种实现了在冬季最低温度-38℃、年降水量150mm以下、土壤pH8.7以下和含盐量3.0g/kg灌溉条件下的种植。完成了新疆大果榛子北至阿勒泰,南至和田适宜种植区区划。实现了干旱区榛子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

  2、创建了基于榛种质的核ITS序列和cpDNA序列及大果榛子AFLP、ISSR和SSR分子标记的品种鉴定技术体系。构建了基于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和品质指标的良种选育评价体系,良种审定9个品种,其中新疆审定5个品种在干旱区推广应用率达100%。

  3、首次建立了平榛基因组和大果榛子雌蕊授粉识别关键基因数据库,创新构建了大果榛子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体系。阐明了审定品种“新榛15号”间的授粉亲和性,为榛子自交不亲和性、杂交育种和高效栽培的品种配置奠定了坚实应用基础。

  4、构建了集光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产量提高66.7%。基于叶片NPK等9大营养元素的光谱反演模型,创新提出大果榛子快速营养诊断及配方施肥技术和多主枝树形结构、新梢短截的简约化整形修剪及喷肥技术。首次开展了黄化条扦插和干旱区嫩枝扦插育苗技术,商品苗率达80%、95%以上,实现了干旱区产业发展苗木的有效供给。

  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和其他知识产权8项,出版著作4部,制定标准7件,发表论文74篇(SCI收录7篇)、被引856频次;培养硕博研究生26名,培训技术骨干133名和果农99200人次。榛子种植遍布全疆百余个试点,推广应用面积50220亩。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榛子列入新疆林果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新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2025年)”中的优势林果树种。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弥补北疆寒冷地区干果树种缺失、丰富南疆干果树种和增添困难立地造林的生态经济树种,应用前景广阔。预计未来10-15年,大果榛子产业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势必对新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新疆园艺学会评价“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干旱区大果榛子产业的科技进步。

  新疆农业大学;昭苏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尔自治区地方国营伊犁 种马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马场;和静县畜牧兽医站;

  杨开伦;邵伟;陈勇;李海英;李晓斌; 祁居中;李海;臧长江;禚梅;马江飞; 刘进;张浩;

  项目围绕制约新疆马产业健康高效养殖中的4个关键技术体系,经过近十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4项重大创新成果。

  (1)阐明了新疆四种用途马的营养需要规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养需要量数据库和常用饲草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各1个,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伊犁马的养殖技术从粗放到精细、从模糊到精准奠定了科学基础。据此研发出的马专用饲料使核心区泌乳马奶产量在泌乳前期从10.56kg/d提高到12.03kg/d、整个泌乳期从9.57kg/d提高到11.49kg/d,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建立了母马健康高效养殖技术体系。研发了母马专用精料补充料4种、预混料4种,研发生产母马专用补充多种矿物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复合营养舔砖2种,核心区母马发情率提高13.33%,受胎率提高8.33%;流产率为2.78%,远低于国内15%水平;营养代谢病发病率降低了43.14%。

  (3)建立了马驹健康高效养殖技术体系。成果显著提高了马驹健康水平、生长发育速度,提升了马驹品质和价值,为马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量足质优的马源。研发的马驹专用饲料产品4种,核心区马驹平均死亡率从8.1%下降到4.75%,降低41.35%;马驹增重提高15%以上、体高增加近4cm;7月龄~当岁马、周岁马~2岁马增重提高8%~12。

友情链接
  • 我们的热线0898-08980898
  • 我们的邮箱admin@huaxiuhuishou.com
  • 我们的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 我们的微信号aa123456789

留言主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