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竞技宝JJB新闻资讯
N竞技宝JJB新闻资讯

关于印发《邵阳市“十四五”竞技宝JJb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3-20 13:29:05 | 浏览:

  经报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第六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重要农产品布局图(粮食生产功能区、生猪供应保障区、优质蔬菜种植区、油菜生产保护区)

  4、优势特色农产品布局图(中药材产业布局图、茶叶产业布局图、水果产业布局图、草食畜牧业布局图、家禽产业布局图、水产产业布局图、种业布局图)

  根据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湖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编制《邵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1-2025年)》,本规划是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末,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万元,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58.14%、61.77%。“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十三五”期间,邵阳市按照“稳粮优经”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24万吨,油料总产量21.2万吨,蔬菜总产量303.4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出栏生猪523.7万头,牛奶产量3万吨,水产品9.7万吨,较“十二五”期末,除生猪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供应量略有回落外,全市农产品供给基本保持稳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20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609.77万亩,基本农田514.5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53.01万亩,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304.5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9.94%。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402.83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11.87万亩(其中严格管控面积1.29万亩)。二是产业主体不断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较快,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62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5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75家,市级230家),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560亿元。三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隆回金银花、宝庆龙牙百合、洞口雪峰蜜桔、新宁脐橙、武冈铜鹅、邵阳茶油、邵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6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59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0个。四是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农产品驰名商标9个。培育和打造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已有56家企业、90个优质产品进入品牌目录。“洞口雪峰蜜桔”、“邵阳茶油”进入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邵阳县、邵东市分别以“邵阳茶油”、“邵东玉竹”为主导产业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崀山脐橙”被列入全省片区公用品牌名单。全市完成绿色食品认证22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五是农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58个,经营收入达18.3亿元。

  一是农机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513.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9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32%,较“十二五”期末分别提升20.67%、9.69%、23.18%,新增现代化农机合作社159家。二是农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步。“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立农业类院士专家工作站20余个,邵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各项科研课题及试验50个,承接国家级科研推广项目18个,“邵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被认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是农技推广有新成效。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承包服务面积、绿色防控覆盖面积稳步增长。四是种畜禽繁育体系不断提升。“十三五”期末,全市有20家种猪场、3家种鸡场、1家种羊场、1家种鹅场、5家供精场,黔邵花猪枫木团保种场、黔邵花猪东山乡保种场、武冈铜鹅保种场等3家保种场被评为省级保种场。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末,各县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乡镇农产品、监管站、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持续完善,基层网格化监管基本形成,村组均已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协管员。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6个67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5.4万亩,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对邵阳市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8.5%。二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禁限用农(兽)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减量、农资打假、生猪非法屠宰等各项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2万人次,开展各类执法行动500余次。

  一是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市12个县市区、202个乡镇(街道)、3394个村共完成确权面积529万亩,承包合同书签订率99.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发率99.5%、档案整理完成100%,档案入馆率100%,全面完成市、县农村土地确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二是全面推进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主体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核实资产108.9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543.89万亩,基本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

  一是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邵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完成了3438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推动了19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三是加强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4%。

  一是谱写了邵阳扶贫减贫历史的新篇章。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口为全省最多,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19年、2020年邵阳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州”。二是实现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的新跨越。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7786元增加到2020年的14119元,年均增长约12%,年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在全市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2241个,与19.12万贫困户建立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邵阳县油茶、邵东中药材、隆回金银花、新宁脐橙、洞口雪峰蜜桔等打造了“国字号”品牌。四是打造了贫困地区基础建设的新面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1.2万余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客车,25户及100人以上的院落全部通硬化路。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率、光网通达率和4G网络有效覆盖率均达100%。新建和改扩建人安饮水工程6958处,集中供水人口565万余人,农村饮水问题全面解决。五是开创了农村社会善治善管的新局面。推行“一支部、五创建、八协会”,即建设坚强党支部,开展信访“三无”、文明、廉洁、平安、美丽乡村创建,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老年协会、禁赌协会、禁毒协会、志愿服务协会,群众议事、办事有章可循,农村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六是创造了一批具有邵阳特色的新经验。聚焦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瓶颈,探索形成市领导联系贫困县、“三走访三签字”、“四不两直”常态化调研、“三述三评三公开”、“互联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隆回县“爱心超市”、洞口县“三棵树”、绥宁县“劳务经纪人”、城步县“电商扶贫”、新邵县“公德教育”、新宁县“群众院落会”、武冈市“一述双评”、邵阳县“小积分、大扶贫”等一批经验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在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及期刊宣传推介,为全国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邵阳智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应对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展望“十四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

  一是习考察湖南系列重要讲话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指明新方向。按照习提出的“三高四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将“三农”工作融入“三高四新”战略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高层次、高水平、全方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全省上下共识,邵阳市做为全省农业大市,为邵阳市打造杂交水稻种业创新高地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二是新时代战略叠加实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随着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和乡村振兴战略、湖南“一带一部”战略、湖南省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宏观调控手段的重大变化,为全市补齐发展短板,推进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阶段性的发展动力。

  三是需求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形成新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及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及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形成强大拉力。

  四是改革创新为农业农村创新发展释放新活力。“十四五”时期,随着农业农村等各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全面深化,将有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加快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新材料、新模式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必将对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大影响,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带来巨大推力。

  五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农业农村发展催生强劲的内生动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让脱贫地区走上了乡村振兴新起点,进一步释放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鼓足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开启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必将形成时不我待、力争上游的生动局面。

  一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多功能开发总体偏弱,重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稳定粮食、生猪生产难度增大,农产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保供给和保安全任重道远。

  二是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从业劳动力整体紧缺、结构失衡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特征更加凸显。

  三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治,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并呈刚性减少,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仍然艰巨。

  四是体制机制约束还有待破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与设施农业用地落实难并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基层农技队伍不稳定、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财政及金融支农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竞技宝JJb

  五是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挑战。邵阳市辖12个县市区,其中刚脱贫县占居8个县(市),刚脱贫人口数量大,刚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的自我发展和建设能力仍有欠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艰巨。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落实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三高四新”战略,一以贯之发展精细农业,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加快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格局。

  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深入落实习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践行湖南“三高四新”、“一带一部”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全省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创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和种业创新,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沙、岳阳、郴州自由贸易试验区,构筑对外开放、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全市按照“保供给、转方式、调结构、夯基础、增动能、控风险、抓改革、惠民生”的基本思路,提升“粮、猪、菜、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健全完善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三农”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谋划、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新阶段“三农”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为本质要求,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增效,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全面推进“产村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创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平台。到2025年,力争创建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初步形成以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基本现代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肉铺子”、“果盘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农民全面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步形成以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基本现代化,助力邵阳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农业全面升级:夯实粮、猪、菜等重要农产品战略安全基础,提升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属性,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种业创新升级,培育发展中药材、茶叶、油菜、水果、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市级“十大”百亿产业(其中油茶、楠竹产业规划见林业部门专项规划),使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抢占主导地位,提升农业比较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村全面进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集体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纵深递进,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农民全面发展:农民就业创业水平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重要突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获得感、幸福感、自信力不断增强,让农民成为有一定吸引力的职业。

  1.农业农村经济体量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20年677.6亿元提高到80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达到46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2.优势农产品供给质量持续升级。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粮食、肉类、食用油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全链条提升粮食、生猪、蔬菜、中药材、茶叶、油菜、油茶、水果、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产业在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中的地位。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30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5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1个,打造一批十亿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业小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数量显著提升,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

  3.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构建“1+12+N”的农业品牌发展格局,即全市建设1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12个县级区域公用品牌、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力争有1~2个区域公用品牌进入全省片区品牌建设范围,3~5个品牌被评为全省“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做精做美“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以“邵阳红+”的形式分品种进行打造,提高产品质量,挖掘品牌文化,扩大市场营销,全面提升“邵阳红”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4.农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夯实杂交水稻、西甜瓜、果树、蔬菜、中药材种业的育繁推能力,力争在西瓜、水稻种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种质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快提升,力争建成一批以果蔬、中药材、茶叶、畜禽、油菜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覆盖率稳步增长,分别达到60%、96%、70%,农业绿色发展得到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覆盖小农户水平不断提高。

  5.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80万亩,其中新建144万亩、提质改造36万亩。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448.5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3.56%。农村交通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电商逐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亿元。农村基本普及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应急救援能力增强。

  6.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有效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高,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到2025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0个,打造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休闲农业精品旅游景点线条。

  7.乡村治理能力持续强化。村级自治民主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法治建设不断深入,乡村基本法律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农村居民文明素养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乡风文明建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移风易俗成为广大农民自觉行动,基本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拓展,以县域为单元,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县乡村三级组织架构,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创建。

  9.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健全功能覆盖到村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力争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10.农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联结更加紧密,辐射带动农民发展能力提升。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100家,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56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增加100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增加180个,发展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省五星级农庄10家。高素质农民培育扩面提质,农民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十四五”期间,以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前提,积极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构建起更加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聚焦新发展阶段使命和任务,发挥“三农”基本盘作用

  扛稳粮食生产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新发展阶段的使命和任务,要严守耕地红线,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猪、菜、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打造智慧智能农业,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聚焦全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围绕全省打造“三个高地”,立足绥宁县、武冈市等县市杂交水稻制种优势,打造杂交稻种业创新高地,对接长沙、岳阳、郴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走出去”。围绕全省践行“四新”使命,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推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创建中有新担当,在构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中有所作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三)聚焦全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提质上档

  聚焦全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粮食、畜禽、蔬菜、茶叶、油菜、油茶、水产、水果、中药材、竹木),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全市“十大”百亿产业提质上档。

  (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五)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和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体系,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从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入手,设立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

  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湖南处于“中部崛起”区域,位于“泛珠区域”的“中躯”,是东部和西部的“聚宝盆”、“传送器”。邵阳市地处湖南东、西部过渡带和全省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境内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是全省通往西南内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利用邵阳地区区位特点,对外,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突出农产品“产地”功能,发展“外向型”农业,把邵阳市建设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物流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肉铺子”、“果盘子”。对内,扎实践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和“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沪昆经济带”精细农业发展高地和“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腹地。

  邵阳市地处雪峰山脉以南、南岭山脉以北,山地占土地总面积57.6%,是资水和沅水的发源地,自然资源丰富,无外源污染,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因此,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邵阳市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和具体实践形式。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科学规划粮食生猪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基本烟田保护区(隆回县、邵阳县、新宁县),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空间,打造以武冈市为中心的“西部生态农业圈”(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以中心城区为主的“东部高效农业集群”(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市、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

  粮食生产功能区: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用途管制,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等9个县市为重点,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打造百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突出绥宁县、武冈市制种大县种业生产能力,保障水稻种子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供给。

  生猪供应保障区:积极恢复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武冈市、新宁县等生猪调出大县产能,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

  优质蔬菜种植区:以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等城市近郊为重点,辐射带动邵东市竞技宝JJb、新邵县、邵阳县等地,建立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在城步县、绥宁县、隆回县、新宁县、洞口县、新邵县等县的高海拔地区建立高山延季蔬菜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竹笋、蕨菜、薇菜、野生食用菌等山野菜。

  竞技宝JJb

  合理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特”、“一特多辅”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延长产业链、价值链。

  围绕粮、猪等重要农产品和中药材、茶叶、油菜、油茶、水果、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全市“十大”百亿产业内容,着力打造经济实力靠前、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联农带农强的行业标杆龙头企业,力争每个标杆龙头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

  根据《湖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空间、“四区一基地”农业空间、“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空间、“三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格局,邵阳市在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中处于武陵-雪峰山脉生态屏障区和沪昆城镇发展轴,对全市的总体功能定位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区。本规划确定的“西部生态农业圈”、“东部高效农业集群”农业产业空间功能布局,与省、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牢牢扛稳产粮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实“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防范化解农业风险,确保稳定粮食、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25万吨以上。

  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402.83万亩,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争创粮食产业集群和粮食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稳定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制种)等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以东部县(市)为重点,推广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打造粮食生产新增长点。在“衡邵干旱走廊”多措并举,围绕农产品加工,发展玉米、高粱、大豆、薯类、花生等特色旱地作物的间作套种,促进旱杂粮扩面增产,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武冈市、新宁县为重点发展玉米、高粱(酒用)生产,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洞口县、武冈市为重点发展大豆生产,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为重点发展花生生产,以邵东市、隆回县、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为重点发展甘薯和马铃薯生产。

  竞技宝JJb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一是把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依照行政管理和土地权属,压实属地责任,探索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逐级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将粮食安全考核结果纳入对市县重点工作绩效考核范畴。二是多举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稳定双季稻播种面积,支持一季稻区发展再生稻,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和不适合发展水稻生产的严格管控区等发展特色旱杂粮生产,扩大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三是大力推广高效增产技术,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早专晚优”、“一季优质稻+一季油菜”等轮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四是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进粮食种植全程专业化服务和粮食仓储、烘干服务。五是发展粮细加工,依托龙头加工企业,打造粮品名牌和区域性公用品牌。

  积极稳妥恢复生猪产能,科学合理调整禁养区,区域内均衡发展,以生猪调出大县为主,重点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以绥宁县、城步县、武冈市等山区县市为重点,打造西部高档特色肉猪养殖区。

  以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为方向,以保供增收为核心。一是推动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综合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进高效适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建设规模以上标准化养猪场2000家,切实发挥示范养殖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推动生猪品质向高质量转变,改良生猪品种,加大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完善饲料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和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施生猪质量安全追溯,推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三是引进大型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形成生猪主产区产业链,推动流通体系从“运猪”向“调肉”转变,积极推进生猪“就近屠宰、冷链运肉、冰鲜上市”,支持屠宰企业在生猪主产区建设标准化屠宰示范场,配置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扩大猪肉产品跨区域运输、销售范围。四是优化财政扶持方式,加大生猪产业环保、防疫、物流、保险等体系的支持力度。五是增强全民防疫风险意识,完善检疫检测手段,加强检疫监管和养猪场综合防疫管理,积极推进非洲猪瘟无规定疫病养殖小区(场)建设,鼓励建设畜禽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确保安全健康发展。六是着力重视“黔邵花猪”、“武冈铜鹅”等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特色品牌效益。

  以城市近郊为重点,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设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以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等市区近郊为重点,建立集约化竞技宝JJb、规模化、高产出、多功能优质高效蔬菜种植基地10万亩。在城步县、隆回县、绥宁县、新宁县、洞口县等高海拔地区建立高山延季蔬菜基地20万亩。在大祥区、城步县、绥宁县、隆回县、新宁县、洞口县等县(区)发展食用菌1万亩。以宝庆三辣(辣椒、大蒜、生姜)、黄花菜、芥菜等特色蔬菜为重点,建立稳定的原料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

  一是推进“菜篮子”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专业菜地面积,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二是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核心,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在种子、种苗、商品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产品、丰富花色品种”,在海拔500m以下浅丘区,重抓早春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豇豆、黄瓜、菜玉米、生姜等大宗蔬菜种植,在低中山区抓好应季大宗蔬菜和食用菌、辣椒、萝卜、青菜等加工型蔬菜生产,发挥高山地区夏秋气候优势,发展夏秋萝卜、四季豆、西红柿等延季蔬菜,着力开发邵东市黄花菜、宝庆三辣、城步县番茄等特色蔬菜和竹笋、蕨菜、薇菜、山苍子、野生菌等山野菜系。四是与《湖南省辣椒产业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相衔接,积极融入湖南辣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围绕高质量保供,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两个“三品一标”一起抓,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合格达标农产品,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集成应用基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强化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加强乡镇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探索“阳光农安”和智慧监管模式。强化日常巡查检查,扎实开展监督抽查、飞行检查,严格落实“双随机”要求。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加强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推进农药兽药使用减量行动。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名录,指导督促生产经营者安全用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深入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专项整治行动,防范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加强承包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底线不突破。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蔬菜、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开展农村耕地撂荒专项整治,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监管,稳步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确保新增耕地质量不降低。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加大推广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继续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轻中度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采取工程与农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措施,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的农业生产制度初步建立。

  落实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规划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0万亩(其中新建144万亩、提质改造36万亩)。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按照“五统一”要求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数量有保证、质量有提升。重点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系统治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加强机耕道修建,实施宜机化改造。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使用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出。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全面上图入库,强化用途管控,建成全省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

  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实施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等防灾减灾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报、预警、预演、完善、预案,妥善应对水旱灾害风险。开展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健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完善动植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着力抓好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防控,提升动植物保护信息化水平。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开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家庭农场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一以贯之发展精细农业,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

  以精细农业、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特多辅”战略,积极推进中药材、茶叶、油菜、油茶、水果、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十大”百亿优势特色产业(油茶、楠竹产业见林业部门规划专章)提质上档,推动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50万亩,打造“沪昆经济带”精细农业发展高地。

  优先发展道地中药材。全市道地中药材主要有金银花、百合、玉竹、黄精、天麻、茯芩、绞股蓝、青钱柳、射干、丹皮、白芍、苡米、白术12味,到2025年发展到92万亩,产量40万吨。

  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全市特色中药材主要有女贞子、杜仲、厚朴、药用玫瑰、吴茱萸、湘莲、桅子、葛根、玄参、枳壳10味,到2025年发展到23万亩,产量9万吨。

  适当发展传统中药材。全市传统中药材主要有艾叶、罗汉果、鱼腥草、博落回、槐米、虫蜡、半夏、荆8味,到2025年发展到15万亩,产量7万吨。重点发展湘九味中药材中的百合、玉竹、黄精、金银花、枳壳、博落回等七味药材。

  全力打造以邵东市、隆回县、新邵县为主的中药材龙头板块,在全市建立八个中药材种植片区。(1)金银花产区。以隆回县为主,新邵县、洞口县为辅,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亩。(2)玉竹产区。以邵东市、新邵县、邵阳县为主,建立“湘玉竹”种植基地20万亩。(3)龙牙百合产区。以邵阳县、隆回县、新邵县为主,建立“龙牙百合”种植基地15万亩。(4)特色草本药材产区。以邵东市、武冈市、新宁县为主,特色草本药材(射干、丹皮、白术、白芍、栀子、牛膝、铁皮石斛等20种)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5)特色木本药材产区。以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洞口县为主,特色木本药材(杜仲、厚朴、银杏、香果树等16种)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6)青钱柳产区。以绥宁县、武冈市为主,种植面积发展到8万亩。(7)绞股蓝产区。以绥宁县、新宁县、邵阳县为主,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8)微生物药材产区。在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和邵东市、武冈市发展微生物药材养殖区3万亩。

  一是实施种业兴药战略。以“全国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邵东市为重点,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分区建立3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制定1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标准操作规程。二是实施品牌兴药战略。以“南国药材之都”和“龙牙百合之乡”为基础,建设10个中医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推出道地中药材“邵阳十二味”,全市统一打造“邵阳红·药材”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隆回金银花”、“湘玉竹”、“宝庆龙牙百合”、“邵阳青钱柳”、“邵阳绞股蓝”等品牌,培育“松龄堂”、“南国药都”、“楚天春”、“三益庄”等老字号药店。三是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充分发挥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邵阳学院、邵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加强协作,以提高中药材质量效益为中心,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和新药开发等方面进行集中攻关,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和中药材品质的提高。四是实施集团经营战略。全市布局55家中医药加工企业,培育35家初加工企业,以确保90%以上的中药材得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全面提升现有中医药初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适当布局一批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开展中医药内含物提取、中医药衍生产品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研发等精深加工。五是实施市场兴药战略。以廉桥“南国药都”市场、隆回县小沙江金银花交易市场、隆回县龙牙百合交易市场为重点,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品营销体系以及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运作体系,使之成为带动全省、辐射中南地区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六是建立建全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溯源体系,构建中医药科研培训体系。

  着力构建四大优势茶区,即在隆回县、洞口县、邵阳县打造富硒生态茶区5万亩;在城步县、绥宁县建立峒茶区2万亩;在新邵县、隆回县建立桂丁茶区2万亩;在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洞口县、隆回县等地,按照一县一重点、一县一种群,发展高山野生茶区10万亩。以西部茶区为重点,着力打造茶叶特色小镇,开辟崀山-紫云山-舜皇山“邵阳红·茶”旅游线路。

  一是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茶”,培育1-2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5个过5000万元、10个过1000万元的茶叶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古楼群体茶、富硒生态茶、峒茶、桂丁茶、野生茶。二是大力推进四大优势茶区茶园提质改造,建设优良茶园15万亩,开发利用野生茶10万亩,整改抛荒茶园20万亩。三是鼓励茶叶专业合作社经营创新,促进茶农专业化发展,打造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的茶产业链。四是实施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着力打造邵阳县野生茶、新邵县桂丁茶、洞口县古楼高山云雾茶、隆回县富硒茶、武冈市云山茶、新宁县舜皇山野生茶、绥宁县青钱柳茶等茶叶特色小镇,开辟崀山-紫云山-舜皇山、梅坪-黄桑、白云湖-汀坪古茶树-南山-长安营、古楼-罗溪-高沙古商城-茶铺、魏源湖-魏源故居-望云山-罗洪暴布-白马山-花瑶、白云岩-文仙观-天龙山、武冈城-云山等“邵阳红·茶”茶旅线路。五是注重野生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优质茶种资源进行立法保护,推出“邵阳野茶”系列精品。

  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油料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力争100亿元,创建全省油料产业强市。

  以邵阳县、邵东市、洞口县油料生产大县为重点,全市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11.87万亩。沿G207、G320国道打造高产高油油菜种植“金色长廊”。结合崀山、南山、云山、黄桑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打造“油菜花海”乡村旅游观光带。

  实施“品牌兴油、科技兴油、服务兴油、融合发展兴油”战略,以高产高油多抗优质品种及功能型菜油开发为主线,推动油用、菜用、花用等多元化融合发展。以功能型菜籽油、油菜薹、油菜花农旅融合三大类主导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为重点,走功能型、效益型、融合型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油菜产业升级版。大力推动油脂加工企业创办生产基地,带动基地农户形成油料产业联合体。

  打造以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为重点的“洞新高速”柑橘产业带。在洞口县、隆回县、绥宁县、城步县、邵阳县、新邵县等地发展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雪峰蜜桔”为核心的蜜柑基地60万亩,在新宁县、武冈市发展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崀山脐橙”为核心的脐橙基地60万亩。在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市、邵阳县、新邵县、新宁县、武冈市、绥宁县等地发展西甜瓜、葡萄、杨梅、桃、猕猴桃、草莓等时鲜水果30万亩。

  一是突出柑橘产业优势带建设,以位于全省湘西柑橘产业带的“雪峰蜜桔之乡”洞口县、“全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新宁县为重点,改良品种、果园改造,打造“洞新高速”柑橘优势产业带。二是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和果农知识培训,改变果农观念,推广精细化管理,优选高质量果品。三是加强雪峰蜜桔、崀山脐橙、西甜瓜等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百里脐橙连崀山”产旅融合发展区,形成拳头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四是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管理。五是转换营销模式,应用互联网,加大网销力度。

  到2025年,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出栏量达100万头,奶牛存栏量2万头、奶山羊存栏量1万头,打造“中国南方乳业”之都、中国南方奶山羊基地标杆县和中国南方奶山羊繁殖育种中心,力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以“南方呼伦贝尔”南山牧场为重点,壮大奶牛、奶山羊养殖。利用西部县(市)广袤的草山草地、荒山荒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建立草食畜牧生态养殖圈。以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邵阳县、新宁县、绥宁县为重点,推进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一是实施优质青贮行动,大力开发草山、草坡、果园间隙、冬闲田等人工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推动草食畜牧标准化养殖、畜牧业绿色化发展。二是推动奶业提质增效,壮大以南山牧场为主的奶业发展,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恢复牧场生态资源,推动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三是加快健全保障体系,包括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健全生态循环体系,围绕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监测预警和防控、畜产品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性技术和培养新型农民等工作,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四是继续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畜牧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以“卤菜之都”武冈市为依托,打造西部(武冈市、新宁县、绥宁县)铜鹅生态养殖圈。以新邵县麻鸭为重点,打造市境北线(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市、隆回县、洞口县)“稻田+麻鸭”综合养殖基地。结合油茶林,打造G207、G320、S219“油茶+禽”生态养殖带。

  一是调整品种结构,注重“铜鹅”、“麻鸭”等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突出品种特色。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进现代化家禽养殖。三是利用境内丰富的果、竹、油茶、中药材等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立体种养,突出“生态”特色。四是调整品种结构,注重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突出“品种”特色。五是利用“武冈卤菜”品牌优势,推动全市家禽深加工。六是着力打造麻鸡、麻鸭、铜鹅等家禽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品牌”特色。

  根据水域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科学划定“三区”,强化禁养区、限养区管理,合理发展天然水域渔业,逐步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规划以武冈市、大祥县、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邵东市、新邵县为重点,划定池塘(山塘)生态养殖区,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建成优质、高效“名特优”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名特优水产品比例达到60%以上。以城步县、隆回县为重点,划定水库增殖修复渔业保护区,开展非饮用水源水库增殖修复,实施人放天养,放养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全面提升水域水质净化能力,提升大宗水产品品质。以邵阳县、洞口县、隆回县、邵东市、新邵县、武冈市、大祥区等为重点,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50万亩。以大祥区、邵东市、新邵县为重点,发展休闲渔业,提高渔业产业链增值。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除继续保持对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青鱼等传统养殖品种良好发展势头外,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提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比例。二是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65%以上,产地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扩大渔业养殖面积,提高产能。四是发展休闲渔业,提高渔业产业链增值。五是全面推进境内资水流域“十年禁渔”活动,禁止对资水干流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推进品牌强农行动。坚持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为导向,加快构建以“邵阳红”等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一县一特”品牌为支持、其它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品牌体系,积极融入全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品牌建设的深度融合,以“检验检测+质量溯源+5G技术”模式为核心,完善第二代农产品“身份证”标准,逐步实现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邵阳红”和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全面覆盖。建立“邵阳红”品牌联动机制、质量标准、宣传、文化、营销“五大体系”,推行质量、品牌、宣传推介、包装标识、市场营销“五统一”管理。适时评审发布“邵阳红”品牌目录产品,培优做强生态茶饮、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美味食品、道地中药五大类别产品。支持“邵阳红”形象店建设,打造消费帮扶“邵阳红”专馆、专区、专柜,推进“邵阳红”电子商务平台、新媒体平台建设,推动“邵阳红”优质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

  对接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全省“百企”工程,培育标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壮大,形成国省市龙头企业发展梯队,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和中心城镇聚集。提升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机械共性关键技术与通用装备的研发,加快生物工程竞技宝JJb、环保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升级,重点扶持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标杆龙头企业”。争创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0家省级龙头企业、2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100家市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

  推进产业融合强农行动升级,实施“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两区两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特色农业小镇、农业产业强镇)”提档升级工程,打造要素集聚园区共享平台。以邵东市、洞口县、隆回县、大祥区、新宁县等为重点,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市择优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3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市级示范园50个,突出引导外地就业人员返乡回流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园3个。探索以生态田园为基地,以特色产业种植为基础,以地方文化为主体,以生态农业为引领,以现代健康生活为理念的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交流平台和健康生活方式,建设集现代农业汇创、产业融合示范、乡村文化体验、乡居休闲度假基地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1个,重点打造蔡锷故居生态博览田园综合体(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台上清风田园综合体(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清风村)、西域香海田园综合体(邵阳县岩口铺镇白地村)、白水洞田园综合体(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苗儿村田园综合体(北塔区田江街道)等。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在邵东市、武冈市、大祥区、新宁县、隆回县、城步县等县市区,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区3个,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特色农业小镇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

  围绕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加快推进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物流等设施设备建设,推动产业内部及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突出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按照全省构建“五大板块、五大协作区、三条走廊”为重点的文化旅游空间布局要求和“一心一区三带”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要求,充分挖掘弘扬湖湘农耕文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九贝农场(邵东九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新邵沁园生态农庄→邵阳县紫薇湖农庄→隆回花瑶印象→洞口桃花岛生态农庄→绥宁金水湾生态休闲山庄→城步神龙山庄”的春节到农家过大年、“双清区莲荷村(邵阳花卉苗木第一村)→邵东魏家桥镇桃花→隆回油菜花基地→城步桃林村桃花”的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以及“新邵县白水洞景区→新宁县崀山风景区→武冈现代农业综合园→绥宁金水湾休闲山庄→城步神龙山庄”的初夏到农村品美食等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为依托,“十四五”期间,重点以打造“百里脐橙连崀山”的产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推进建设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条,争创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5个以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以上,分别新增国家、省级五星级休闲农庄3个、20个以上,建设一批以产业为支撑、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等,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基地,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创新农民合作社联结小农户机制,鼓励小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等作价出资入社办社,盘活资源要素,健全盈余分配机制。

  (一)实施“千社”培育工程。引导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地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集产、加、销、服与一体的联合社。“十四五”期间,全市培育现代农机合作社6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扶持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个,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万户”培育工程。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扩量,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0个。加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训,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交流。大力扶持小农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开展家庭农场省市县“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小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等方式联合开展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小农户需求,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和服务。

  大力推进开放强农行动,实施“三个对接平台”搭建工程,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农副产品粤港澳输入工程,把优势农产品对接出去。主动对接东盟地区,举办邵阳东盟货物和服务贸易博览会,进一步畅通与东盟经贸合作机制,推动邵阳名优农产品进东盟活动。主动对接非洲国家,举办邵阳中非经贸产业园招商推介会,推动邵阳名优产品进非洲活动。充分利用“832”(脱贫地区网络销售平台)、省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服务中心等平台,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打造“邵阳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建立现代化杂交水稻种业基地、种猪繁育基地和蔬菜种苗繁育基地。

  积极争创种业大市,打造杂交水稻核心种业基地和优质生猪种源保护基地、柑橘类品改基地、特色水产种业基地,力争在优质稻、果蔬、西瓜、茶叶、中药材等种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构建“多元”种业体系。依托邵阳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粮安科技、雪峰种业等组建种业创新研发中心。以绥宁县、武冈市为中心,建立西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10万亩。以“衡邵干旱走廊”为重点,建立大豆、薯类、花生等旱杂粮种子繁育基地。以市境北线中药材产业带为重点,建立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等中药材苗木繁育基地。以隆回县、城步县、新宁县为重点,建立良种茶苗和特种茶苗良繁基地。以大祥区、双清区、邵阳县等城郊果蔬功能区为重点,建立辣椒、瓜类、食用菌等蔬菜种苗繁育基地。以柑橘产业带为重点,重点建设柑橘类种苗和无病毒苗圃,适当发展猕猴桃、杨梅、板栗、梨、桃、李等时鲜水果苗圃。同时,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特点,因地制宜在邵东市、洞口县、隆回县、新邵县、武冈市、邵阳县、绥宁县、城步县等地建设种畜禽繁育基地,在武冈市、大祥区、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邵东县、新邵县等地建设水产种苗繁育基地。

  一是加大种子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种业高产稳定和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实施畜禽良种引进,提高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良种繁育能力。三是实施科技兴种,以科技推动种业领域技术攻关,开展全程机械化制种、智慧种业实施人工受精技术。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品种资源,重点抓好西甜瓜、黔邵花猪、洞口蜜桔、新宁脐橙、武冈铜鹅、雪峰乌骨鸡、新邵麻鸭、隆回金银花和龙牙百合、邵东黄花菜、新邵桂丁茶、城步峒茶、舜皇山野生茶、绥宁青钱柳、宝庆朝天椒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五是创新种业服务体系,探索种业的上下游联动“全产业链”化发展,力争以绥宁、武冈等重点种子生产基地为基础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种业产业园。六是强调种业监管服务能力和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种子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七是引进种业公司,加强区域联动,与怀化市、湘西州等合力打造“大湘西”杂交水稻种业洼地。

  深入实施“千社”培育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研究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机具,加强果菜茶宜机化改造和机耕道建设,打造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工厂化育秧、水肥一体化灌溉、温室大棚、设施渔业等生产设施,推进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设施化。加快推进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存栏蛋鸡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全程机械化,提高畜禽养殖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生物安全防护、畜禽产品追溯等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重点培育现代农机合作社5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扶持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个,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强化关键及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制、工艺和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加强农艺农机技术融合、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完善粮食、生猪、蔬菜、中药材、茶叶、油菜、水果、草食畜牧、家禽、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建设科技孵化中心、工作站(室)等,创新型县(市、区)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联盟、星创天地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加强试点示范,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平台。围绕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管控,重点推进“两证一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点建设,到2025年,争取“两品一标”认证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100%进入“身份证”管理平台或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创建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引导经营主体实施化肥、农兽药减量行动。三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推进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渔业渔政智慧化,建设3-5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开展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试点。四是发展“互联网+服务”。加快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支持本市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全覆盖建设,实现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推进农产品直播带货。五是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体系建设。提升县级运营中心运营带动能力和村级益农信息社站点的可持续运营能力,促进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

  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争取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及全市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平均水平。集中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一)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坚决守住防止返贫致贫的底线。可持续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对产业扶贫项目要保持持续关注,实施产业扶贫保障工程,完善项目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配套措施,保障项目正常运行。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开展定期检查和动态管理,全面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数据平台。二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做大做强“一特两辅”扶贫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如优先支持脱贫地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三是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构建农户与企业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并确权,对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必要的管护经费,对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

  (二)发展乡村集体经济。重点围绕探索土地经营、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领办合作社、实体兴村、服务创收、电商联盟等方面,因村制宜、多措并举,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思路,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两年内,全面清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减半。

  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以脱贫县为单位制定“十四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先支持脱贫地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优先扶持脱贫地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参与农业产业化“百企”培育工程;优先支持脱贫地区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公用品牌、“一县一特”品牌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身份证”管理。扎实做好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深入实施“千企帮村万社联户”行动。

  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脱贫地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乡乡通三级路建设,加强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加强县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网、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快递进村工程。

  (一)分级确定帮扶对象。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相对较重的城步县、绥宁县、邵阳县3个脱贫县和338个建制村分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帮扶村,到2025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比例达到20%。县市区依据自身实际,合理确定本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

  (二)强化政策支持。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适当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支持重点帮扶县按规定期限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符合条件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项目优先纳入行业部门规划或向上推荐争取项目,优先保障实施,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重点帮扶县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职业技能升级工程等创新工作。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重点帮扶村实施倾斜,新一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主要安排到重点帮扶村。

  (三)加强重点领域帮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大力促进重点帮扶地区人口持续增收。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大做强重点帮扶村特色产业,支持连片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形成重点帮扶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适应重点帮扶地区特点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快促进重点帮扶地区社会发展。

  (四)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在重点帮扶县率先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定期对防止返贫监测风险消除对象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出现风险反弹。

  (五)完善多方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对口帮扶,配合做好上级单位定点帮扶,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帮扶。

  (六)确定武冈市为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市确定204个村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到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比例达到10%,实现美丽乡村、产业强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四村”联创。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特色产业盈利能力。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普及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大力推广粮食、生猪、中药材、蔬菜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采取定向、订单等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新生劳动力等就业择业观念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让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至少获得1项就业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健全岗位归集发布和劳务对接机制,完善转移就业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工服务保障与监测预警平台。积极开发县域内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规模。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壮大返乡入乡创业平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信息的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持续做好创业致富农民典型选树,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统筹抓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

  (三)培育高素质农民。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省外、市外培训,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力培育以生产经营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和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鼓励创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培养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户”的技术快速传递模式。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果,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绿色美丽乡村。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城乡融合类、农业发展类、生态保护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五类村庄功能类型,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发展。科学安排乡村用地空间,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及储备区划定成果。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扩充产业用地,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范引导村庄建设行为,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对农村建设用地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村庄建设特色与要求,塑造湖湘特色乡村风貌,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开发中国传统村落,到2025年,建设6000户特色民居。引导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避村域内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建立规划“留白”机制,留足村庄未来发展空间。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推进村庄建设“一张图”管理。加强村庄规划基础研究。

  (一)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统筹治理与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釆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二)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推广“一村一站一员”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所有行政村都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推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模式,基本实现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全覆盖”、转运车辆“全保障”,有效解决垃圾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等突出问题,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促进妇女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建立有完备设施设备、有成熟治理技术、有稳定保洁队伍、有完善监管制度、有可靠资金保障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三)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做好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搞好美丽乡村县乡整域推进试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将武冈市打造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解决农村用电容量低、经常停电等问题。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农村能源工程。积极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全覆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以培育肥沃健康土壤、提供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环境为核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污染物防治,精准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实现土、肥、药和生物质资源的科学利用管理。

  健全制度框架,全面推动“长江十年禁渔令”落地见效。建设以智慧渔政监管系统和网格化禁捕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禁渔天网工程”,构建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立体防护网。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打造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渔政执法队伍。建立资江上游水生生物监测体系,开展禁捕效果监测评估。严格规范执法监管,健全常态化联勤联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护渔员”队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种养模式,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地环境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开展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示范工程,包括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稻渔综合种养、猪沼果(菜、茶)、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模式示范。二是实施绿色生产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三是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力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全面推进生猪大县整建制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四是实施农田清洁工程,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支持农膜、农药化肥包装瓶(袋)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五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六是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温室气体减排和碳吸收的要求,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管控力度,大力推动“农业(水稻)减排项目”等生态有偿补偿项目的实施,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助力邵阳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逐步恢复耕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功能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强化动物预警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实施动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无规定疫区建设,提升防控能力。二是强化农田生态保育,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强退化农田的改良修复和集雨保水保土,优化种植制度和方式,推广轮作休耕,提高土壤肥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三是推广节水灌溉,逐步退还生态用水。四是配套科学的农艺措施,开展土壤改良培肥、治理和修复污染土地,增强农田抵御风蚀和截土蓄水能力。五是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深入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对严格管控耕地全面退出水稻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原则,全面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抓好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落实以镉低积累品种替代、“淹水法”为主的安全利用农艺措施。六是加大对退化草地、草地易灾区、草场生态脆弱区和草场生态项目区保护力度,引进新草种,并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制。

友情链接
  • 我们的热线0898-08980898
  • 我们的邮箱admin@huaxiuhuishou.com
  • 我们的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 我们的微信号aa123456789

留言主题

网站地图